第(1/3)页 江临川睁开眼的时候,天刚蒙蒙亮。他坐起身,顺手把枕头底下那台诺基亚塞进裤兜。手机贴着大腿,还有点温热,像是昨夜那场交割留下的余温。 他没多看一眼,套上校服就出门了。洗得发白的布料蹭着胳膊,脚踩人字拖,啪嗒啪嗒地敲着水泥路。巷子口早点摊冒着白气,他买了个肉包边走边啃,油滴在试卷袋上,也没擦。 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,林雨薇正低头翻作文题。她脊背挺直,眼镜滑到鼻尖也不扶,手指捏着笔杆,像在掂量每个字的分量。江临川从她身后走过,瞥见草稿纸上写了半句:“文明的火种……”又划掉了。 他咧了下嘴,心想这丫头还挺较真。 考试铃响,监考老师抱着卷子进来。江临川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,等发到自己手里才翻开。作文题目果然是“科技与文明”,老套路,泛得能捞出三斤陈芝麻。 他提笔就写。 第一句落在纸上时,他自己都愣了半秒。 “当三星堆青铜神树被挖出时,我们才意识到,华夏文明曾有过超越时代的想象力。” 这不是他编的。这是三年后一篇轰动全网的考古评论开头,作者是国家博物馆首席研究员。当时江临川在出租屋刷到这篇文章,正啃着泡面,差点呛出来——因为那棵树的结构细节,和他高中物理课随手画过的能量模型,一模一样。 现在,他把它抄了下来,但改了语气,压了调子,用最朴素的话讲最离谱的事。 他说青铜神树不是祭祀用品,而是古蜀人对能源循环的原始构想;说那些鸟形饰件可能是风力驱动装置的雏形;说树冠分层结构暗合现代塔式光热电站的能量聚焦原理。 当然,他没提“光热电站”这个词,只说“古人或许早已懂得,阳光也能烧水煮饭”。 写到这里,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。 还有十分钟收卷。 他轻轻读了一遍全文,嘴角抽了一下。这玩意儿要是正常交上去,估计阅卷老师以为他脑子烧坏了。可要是不让人看见,又白写了。 于是他端起桌角那杯冷咖啡,故意手一抖。 “哗啦”一声,褐色液体泼了一桌,顺着试卷边缘往下淌。 前排林雨薇吓了一跳,回头瞪他。江临川一脸懊恼,抓起那张湿了边的作文纸,揉成一团,头也不回地甩向后排垃圾桶。 动作干脆利落,像扔掉一张算错的草稿。 没人注意。大家都忙着检查选择题。 只有监考老师眼角一跳,目光追着那团纸落进篓子。她皱了皱眉,但没说话。 交卷铃响,江临川把答题卡一推,趴在桌上不动了。他闭着眼,耳朵却竖着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