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吹着口哨背着双手,杨云慢悠悠的走出武安殿,刚走出门,就看见李建國和李世明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。 “武安君,陛下请你去大明宫议事,事态紧急啊。” 杨云指了指太阳。 “规矩你们知道,不管多重要的事情,都得等我上班再说,不加班是我的原则。” 说完杨云就走,李世民想要挽留,却被李建國拦下。 “算了,武安君要走,我们也拦不住。” 走到皇宫外,人头攒动,百姓围着皇宫大叫着“降价,吃饭,发钱”之类的话。 看见杨云出来,大多数人也只是多看几眼,倒是没像之前一样嘲讽。 见此,杨云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 原本不会发放粮食,百姓闹腾后开仓放粮食,这本是好意,哪怕涨价,至少不会饿肚子吃不饱。 可惜这番好意在百姓看来是朝廷听命于他们的表现, 只要闹,那朝廷就会服软,在有心人的煽动下,大多数人为了利益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再次闹事。 因为李渊第一次服软,这一次若是不能满足百姓条件,绝对会闹得更凶,有心人加以挑拨,就成了骚动的开始。 但若满足百姓条件,那就牺牲了朝廷的威严, 无人畏惧的朝廷,名存实亡。 杨云早就想到这一点,所以才劝阻李渊不要开仓放粮,不过也好,让李渊吃点亏,他才会长教训。 大明宫内,李渊左手捂着心口,右手指着杜如晦,气的说不出话来。 要不是杜如晦德才兼备,李渊早就拖出去让人把杜如晦给斩了。 如今所有人都反应过来,听命百姓,顺应民意,有时候并不是良策。 人心是贪婪的,永远得不到满足,朝廷不可能一直按照民意办事。 “儿臣无能,未能请到武安君前来。” 李渊挥挥手。 “罢了,别说是你们,连我都请不动他,散了吧,明日早朝时候,再听武安君意见。” 百官告退,只留下了忧心忡忡的杜如晦。 第(2/3)页